一
扭转乾坤!
这是小米的一场翻身仗,也是中国人又一扬眉吐气的时刻!
继华为之后,小米也为国人争光!
刚刚,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米自研芯片终于揭开了面纱。小米董事长雷军宣布:小米首款自主研发、自主制造的中国芯澎湃S1宣告成功!这是继华为麒麟之后,中国第二颗独立研发用于移动设备的中国芯。
该芯片性能直接对标美国高通的中高端芯片,跑分超联发科P20。从今以后,华为不再孤单,这是中国第二家有自己芯片的手机厂商!
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历程,据雷军介绍,在这块只有手指甲大小芯片背后,足足消耗了小米二十八个月的研发时间,投入数十亿元。
但芯片作为手机科技的至高点,是一家伟大的公司需要拥有的,雷军的这些努力,值得!
从今天起,又一颗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、自主可控的超强芯片将伴随小米正式征战世界!
从今天起,中国手机在核心技术上,彻底不再让西方掐住命门,中国人的数据完全由自己来保障!
从今天起,中国手机里,跳动的两颗真真切切、完完全全的中国芯——一颗,是华为的麒麟960,另一颗,是小米的澎湃S1!
二
补齐短板!
占领高地!
降维进攻!
小米曾经是一个牛逼闪闪的奇迹!前几年,小米曾经横空出世,业绩瞬间迅速腾飞,成了中国制造业最闪亮的“明星”,广受拥趸们的追捧。
需求的大风呼啸而来,小米一下子捉住,好风凭借力,送它上青天。在大风呼啸的风口上,小米模式的确创造了奇迹。在2012年-2014年间,小米手机销量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96%、160%、226%。
越是轻盈,在风里就飞得更高更快。苹果是好看好吃的水果,但小米是实惠实用的粮食,它的特点,一个是轻巧,一个是好用。雷军曾经提出小米的策略是:专注、口碑、极致、快。
然而,风总有停下来的那一天。但随着时间推进,一段时间以来,小米似乎有点走偏了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逐渐见顶,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慢慢饱和了,销售增长大大放缓。去年出货量为3.89亿台,同比下降8.2%,市场渗透率达到86%。
蛋糕越来越小,可是,争抢蛋糕的企业却越来越多,在中兴、华为、联想、魅族和酷派等手机企业之后,格力、奇虎360等新人正在涌入。
在这种情况下,国内智能手机的消费,更多不是首次消费,而是更新换代;增量市场不大了,手机制造商更多在原有的存量中展开血腥的争夺!
在那段时间,小米有些太过轻盈了,它似乎过于注重营销,忽视了创新,没有抓紧把先发优势,转化为胜势,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缺失。品牌的低价化和海外拓展的不顺利,更加剧了小米的未来的迷茫。
内销乏力之后,小米也尝试过出海,开拓海外市场,可是却被专利纠纷堵在庞大的欧美市场之外。
也许恰恰是痛定思痛之后,雷军开始主动归零,卧薪尝胆,二次创业,在业绩抛物线开始下滑的时候继续找到了一个新的一个曲线的起点——下大力气加强研发,建设高端品牌和渠道,从“轻”转重,造澎湃S1!
这次小米的澎湃S1横空出世,可谓小米手机一次惊心动魄的飞跃。小米从此可以减少对外部专利的依赖,也能进一步控制成本。小米手机从此将弯道超车,重获新生,对其他没有自主技术的手机进行降维打击!
智能手机江湖,将重启波澜!
三
无论是华为麒麟960的出现,还是小米的澎湃S1逆势而上,都是一个值得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的日子!
往事不堪回首!芯片生产受制于人,是中国手机产业的最大瓶颈。去年1月到10月,中国仅在进口芯片上就花1.2万亿,超过进口原油。我国每年生产全球77%的手机,自主芯片却不到3%。
我们用了全球25%的芯片,买了全球50%以上的芯片,但我们自己的产能只有10%不到,而且还是落后产能。
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。没有自主研发,就永无出头之日,是自己的才有支配权。
从轻到重,脱胎换骨,小米的荣光,是中国制造不断升级、步步登顶的绝佳代言。小米用自己产品告诉全世界,什么叫中国制造,什么叫中国创新,什么叫打不扁锤不烂蹶而复起的中国精神!
排队买小米手机的印度“米粉”
今天,中国制造已经不复昔日之吴下阿蒙,早已经脱胎换骨,脱掉了“山寨大衣”,向世界巨头宣战。中国制造的质量越来越好,品牌越来越高大上,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追捧!
在制造业有着这样一句话: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,90年代看日本,21世纪看中国。在全世界范围内,中国制造真在越来越多地扮演着“领跑者”角色,震惊了世界!
四
国货永不过时!买国货,永远是我们爱国情感最直接、最理性的表达!
内参君有时候觉得特别怪异:在国内有同类可替代而且更加物美价廉产品的情况下,中国消费者,你为什么不买国货?要知道,虽然说现在全球化时代,生产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但是,并不等于没有国货这个概念。
比如,在各种手机品牌中,内参君一定会选择购买华为、小米等国产手机!拿着我们自己生产的手机,心里总是感到一阵阵的自豪和温暖!
特别是今天,在韩国背信弃义、部署萨德、对中国背后下黑手的时候,当我们拥有华为、小米这样的中国制造,如果韩国一意孤行,我们就能做到让三星、乐天,永不再见!
乐天说他们因爱国而献地,其实这是狗屁逻辑,他们真正爱的,是美国。我们一定要让韩国人知道,什么叫真的爱国;我们一定要让韩国人看看,中国人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么不团结;我们一定要让韩国人听听,中国人民愤怒的呼声!(来源:财经内参)
写在结语
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?
华为是一家技术公司,联想是一家贸易公司,Apple是一家设计公司……这种概括尽管非常不全面、不准确,但却大致可以体现人们对一家公司的基本认知。那么,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?
在很多人的眼中,小米是一家营销公司,小米的营销策略是口碑——用高性价比的产品影响发烧友,通过发烧友影响他们身边的普通用户。随便哪个行业的人和我谈起小米,首先提到的都是小米的营销。“小米的营销创意能力很强,值得我们学习。”“小米这家公司,没什么技术实力和文化底蕴,但营销确实不错。”“企业长期发展终究还是要靠综合实力,营销再强你也不能一直营销垃圾吧?”
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外界看到的都是小米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,比如微博转发抽奖,比如在线抢购,比如粉丝社区。小米是第一家把每一场产品发布会,都办成粉丝狂欢节的公司。小米出人意料的神奇崛起,让这家公司成为一种现象,得到境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些媒体也成为小米公司去广告、去中介的营销网络的一部分。
2017年2月28日摄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
小米合伙人之一黎万强写了一本讲小米方法论的书,叫《参与感》。本来,“参与感”说的并不只是营销,它是一家用互联网方法进入硬件制造的年轻企业的全新的经营理念,用雷军的话说,就是“和用户交朋友”。但小米的互联网营销这个点得到了太多的关注,以致于月明星稀,别的都被冲淡了。
小米唤醒了一大批企业家和创业者,投身到向小米学习的活动中,不过在他们那里,学小米,基本上就是学习互联网营销。
华为在主品牌华为之下,另立互联网品牌荣耀,对标小米;魅族全面照搬小米,小米做什么魅族就做什么,亦步亦趋;OPPO为避免伤及主品牌和传统渠道,创办新公司独立运作互联网手机一加;中兴推出互联网手机子品牌努比亚;罗永浩创办锤子科技,像小米做MIUI和小米手机一样,专心做Smartisan OS和锤子手机;乐视手机不但不赚钱,甚至亮出零配件采购价来把自己先逼死;联想成立独立子公司神奇工场,用小米的方法做ZUK手机……
小米很快就被一群影子小米包围起来。有评论认为,当大家都学会了小米的营销手段(而且这并不难),小米模式就不再具有任何优势。事实上,没有任何一家学小米的公司取得过小米曾经取得的成就。你可以说小米拥有先发优势,但把小米模式等同于营销,甚至饥饿营销,实在是低估了小米,也低估了小米模式。
在智能手机企业中,雷军是个外来者,但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程序员中的佼佼者,他在传统软件和互联网这两个竞争激烈的技术行业20多年的摸爬滚打,让他对技术驱动创新有了比常人更深的认识。很难想象,他会去创办一家靠营销长期立足的公司。
很多人认为小米除了营销,一无所有。而我很早就注意到,小米的专利授予数量按公司成立年限计算,如果不是最高的,至少也是最高的之一。换句话说,小米可能是同龄企业中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之一,即便是如今中国技术创新的标杆企业华为(华为已连续多年专利申请数世界第一),在它21岁那年(2008年),它的中国专利授权量为2833件,和小米6岁那年(2016年)的专利授权量(2895件)相当。无论有多少人要千方百计地贬低小米专利的价值,你都不能不承认,小米确实是个早熟的孩子。它最大的问题,就是它还不够老。
而在手机这个行业中,有太多公司空有一把岁数,却一直干着从学习机、VCD、DVD时代沿袭下来的零配件搬运、组装这种体力活儿,从不在研发上做“不必要”的投入。见鬼的是,它们反而可以把手机卖得更贵。我估计这也是雷军坚持要将性价比进行到底的原因之一,他心中不忿。
在程序员雷军的观念中,即使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创新瓶颈期,这个行业也一定仍然是技术公司来引领的,而不是广告公司或渠道公司,当然也不应该是营销公司。雷军坚持押后小米的上市时间,绝不是为了花更长时间去打造一家营销公司。
2016年10月25日,小米MIX的发布,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呼。我在发布会现场发朋友圈:“小米MIX是一部不可能的手机,也是目前地球上所能见到的最漂亮的手机。”小米把不可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,证实了自己的研发实力,让外界第一次对小米是一家技术公司有了些许概念,同时对业绩下滑中的小米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。
这一次,2007年2月28日,小米松果自主研发的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的发布,毫无疑问会再一次明确小米一直存在,却常常被忽视的技术公司的身份。
如果你志在通过卖手机赚很多钱,你可以不必在乎公司的身份,甚至不必在乎采用的技术先进与否,你只需用地毯式的广告告诉消费者“这一次,更先进”即可;但如果你志在成为世界顶级智能手机企业,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,你就不能选择避开那些最难的技术,即使眼下看上去如此不经济。
我能理解雷军内心的澎湃,正如我能理解一个技术公司对发展道路的选择。技术,加上性价比,是让小米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惟一可行之路,也是小米自己早已选定的道路。
小米就是一家技术公司,小米只能是一家技术公司。